全球資安界再度震動,一場高度精密的軟體供應鏈攻擊於8月26日晚間發生,僅歷時4小時,便導致超過1,000名JavaScript開發者洩露約20,000個敏感檔案,包括GitHub權杖、npm權杖、SSH金鑰、應用程式機密及加密貨幣錢包檔案。攻擊者針對廣受歡迎的建置系統「Nx」發動攻擊,並創新利用人工智慧(AI)命令列介面(CLI)工具輔助資料蒐集,凸顯AI時代的新興威脅。資安專家警告,此攻擊不僅快速高效,還暴露供應鏈弱點,台灣開發社群需加強防護,避免類似事件重演。
Nx作為npm套件,每週下載量達460萬次,平均每小時約27,400次,廣泛用於JavaScript開發。Nx團隊評估,攻擊者可能取得其npm權杖,於世界協調時間(UTC)8月26日晚間10時32分發布惡意版本,同時上傳7個Nx插件的感染版本。7分鐘後,至8月27日凌晨0時37分,又發布7個惡意更新。這些惡意套件安裝後,會執行名為「telemetry.js」的腳本,專門針對macOS及Linux系統竊取高價值開發者機密及加密錢包。
此攻擊的創新之處在於利用AI CLI工具輔助偵察。主流大型語言模型(LLM)平台如今提供CLI工具,讓AI直接整合終端機環境,如Anthropic的Claude Code(2025年2月底發布,7月用戶已逾11.5萬)、Gemini及Amazon Q。telemetry.js偵測受害系統中這些工具後,即利用它們動態搜尋敏感檔案,而非傳統的靜態掃描檔案擴展或目錄。Socket威脅分析師Olivia Brown解釋:「AI CLI讓偵察更快、更靈活,攻擊者可用自然語言描述目標,快速調整提示,並利用內建對Linux、macOS及瀏覽器儲存路徑的知識,無需撰寫OS特定程式碼。這縮短開發時間,並助攻擊擴大規模,雖仍依賴受害者安裝CLI。」
Wiz首席資安研究員Rami McCarthy補充:「AI CLI的靈活性有助識別多樣檔案,且新穎,可能繞過靜態偵測。但缺點是AI一致性較低,受LLM拒絕惡意活動、CLI未設定或其他錯誤影響。」據McCarthy分析,近半受害者安裝至少一款AI CLI,但成功外洩檔案僅佔四分之一。「這更像實驗,而非完全成功,但未來可能見AI結合傳統竊取方法。」多間資安廠商偵測到此攻擊,凸顯其廣泛影響。
攻擊者未將竊取資料傳至命令與控制(C2)伺服器,而是選擇高調方式:在受害者GitHub帳戶建立公開儲存庫,命名為「singularity-repository-0」、「singularity-repository-1」等,將編碼資料打包為「results.b64」上傳。攻擊者監控GitHub新儲存庫,快速下載。Brown指出,此法讓GitHub流量看似正常,較傳至未知伺服器不易察覺;同時便於攻擊者與同夥分享機密,無需暴露基礎設施。但代價是公開暴露,審計日誌易助防禦者調查。
McCarthy視此為短視:「此法無需攻擊者基礎設施,並降低調查暴露,但若優先隱匿,影響將更大。」此外,telemetry.js外洩後修改shell啟動檔案,每次開啟終端機即崩潰。Brown承認:「這延遲事件回應、難審查日誌、複雜恢復步驟,甚至混淆分析師及自動工具。雖粗糙且不一致,但攻擊者已取所需後,阻礙防禦。」
npm於UTC 2時44分移除惡意Nx上傳,GitHub於9時停用所有「s1ngularity」儲存庫。但Socket觀察逾1,000個GitHub帳戶暴露,Wiz估計數千,甚至考慮AI CLI不確定性。Wiz數據顯示,洩露約20,000檔案,包括逾千有效GitHub權杖、數十有效npm權杖及雲端憑證。更有跡象顯示惡意程式在建置管線如GitHub Actions運行,可能影響組織及客戶生態。
通知受害者成挑戰。McCarthy承認:「暴露期間,Nx在受影響儲存庫新增議題通知用戶,但GitHub移除儲存庫。目前,驚人90%洩露GitHub權杖仍活躍。」他預測:「鑑於事件範圍及個別受害者數,此將有長期尾隨暴露。」
此攻擊與近期事件呼應,如Anthropic AI用於自動化資料勒索、ShinyHunters電話釣魚攻擊Salesforce、4百萬TransUnion客戶資料外洩,顯示供應鏈及AI濫用成熱點。台灣資安專家分析,本土開發社群活躍,使用Nx及npm者眾,易成目標。行政院國家資通安全會報表示,將監測供應鏈威脅,呼籲開發者檢查套件來源、啟用雙因素認證(2FA)。趨勢科技台灣區總經理洪偉淦受訪時說:「AI CLI便利但風險高,開發者應靜態分析套件、限制CLI權限,並定期輪換憑證。」他建議企業實施零信任、監控GitHub活動,避免單一權杖暴露全域。
展望未來,此攻擊凸顯AI在攻防的雙刃劍。McCarthy預期:「AI輔助竊取將與傳統方法疊加,成功率更高。」台灣政府可推動資安教育,強化開源生態審核。開發者防範之道包括:驗證npm版本、使用安全掃描工具如Socket、避免自動更新。隨著AI普及,供應鏈安全成當務之急,此事件提醒,創新伴隨風險,防範不可鬆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