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2025年黑帽美國大會(Black Hat USA 2025)上,資安公司Zenity技術長Michael Bargury揭露一項令人震驚的研究,指出現代生成式人工智慧(AI)代理已「長出手腳」,能深度整合企業環境,存取電子郵件、文件及行事曆等敏感資料,卻也開啟全新攻擊面。Bargury警告,外部攻擊者僅需受害者電子郵件地址,即可透過零點擊攻擊完全接管這些AI代理,竊取資料並操縱使用者,嚴重威脅企業安全。專家呼籲,組織須建立專屬AI資安程序,而非依賴供應商修補漏洞。
Bargury在接受Dark Reading資深新聞主任Rob Wright訪談時,詳細說明其名為「AI企業妥協:零點擊攻擊方法」的演講內容。這項研究聚焦於AI助理及代理的演進,強調過去一年來,這些系統已從單純對話工具轉變為具行動能力的實體,能代表使用者執行任務。透過與微軟(Microsoft)、Google Workspace及Salesforce等企業平台的整合,AI代理可輕鬆存取敏感資源,例如閱讀機密文件、建立行事曆邀請,甚至連結開發環境,存取原始碼及機密金鑰。
「這些AI系統如今已長出手腳,能在我們的名義下行動,」Bargury表示,「它們能存取你的電子郵件、文件及行事曆,執行各種操作。」然而,這種便利性也帶來巨大風險。一旦攻擊者控制這些代理,便可將其轉為自身工具,達成惡意目的。研究顯示,此類攻擊適用於主流AI助理,包括微軟Copilot、Google Gemini、OpenAI、Salesforce及Carousell等,幾乎涵蓋所有主要供應商。
訪談中,Wright詢問AI代理如何「長出手腳」,Bargury解釋,這源於企業環境的快速整合。只需幾次點擊,用戶即可將AI連結至微軟套件、Google Workspace或Salesforce,讓代理如真人般互動。若代理連結開發環境,甚至能存取使用者機器上的機密及原始碼,造成潛在破壞。「有些人甚至將代理連結至生產系統,」Bargury補充,「這意味代理擁有與使用者相同的權限,風險極大。」
更令人不安的是,Bargury揭露的零點擊攻擊方法。攻擊者無需憑證或使用者互動,僅需知道受害者電子郵件地址,即可完全接管私人AI對話及代理。「這是外部攻擊者從網路上發動的攻擊,」Bargury強調,「他們能利用連結器(connectors)竊取所有資料。」更糟的是,攻擊者可操縱AI代理,誤導使用者。既然人們視AI為可信顧問,攻擊者可透過偽造回應,將使用者「引向懸崖」,例如誘導點擊惡意連結或洩露更多機密。
Wright表達擔憂,質疑AI代理是否讓我們更不安全。Bargury承認風險存在,但他強調:「我每天都使用AI,不是要大家停止使用,而是意識到這是全新攻擊面。」過去一年,資安產業聚焦於提示注入(prompt injection)攻擊,試圖比擬SQL注入,透過資料淨化及分離指令來防禦。但Bargury直言,此方法進展有限。「大多數供應商只是將已知惡意提示列入黑名單,」他說,「這無法有效應對。」
相反,Bargury主張採用「深度防禦」(defense in depth)策略,而非依賴AI內建護欄(guardrails),這些軟邊界易被攻擊者繞過。「我們應假設入侵已發生,」他建議,「設計系統以降低攻擊影響。」這包括硬邊界如權限控制、持續監測及分離環境。Bargury比喻當前AI資安狀態如「回到90年代」,當時駭客輕鬆入侵系統,而企業對新技術的狂熱遠超安全成熟度。「我們正將AI部署至全球最大企業,卻未做好準備,」他警告。
訪談提及,許多組織誤以為供應商能「修補」問題,但Bargury澄清:「這不是漏洞,而是需管理的風險。」他比擬惡意軟體(malware),每發現新變種,不會要求微軟修補Windows,而是建立全面防禦程序。「AI供應商需參與,但責任在整個產業,」Bargury說。對於Fortune 500企業,若已廣泛採用AI代理,卻無專屬資安程序,「你已落後,因為攻擊已發生—只需分享文件、發送郵件或行事曆邀請。」
這項研究與近期相關事件呼應,例如Workday資料外洩疑與ShinyHunters對Salesforce攻擊有關,以及微軟修補特權提升漏洞。Bargury的發現凸顯AI代理的雙面刃:提升生產力卻擴大攻擊面。Wright在訪談結尾表示:「聽起來很可怕。」Bargury回應,他樂於分享研究,並期待演講激發討論。
台灣資安專家分析,此類零點擊攻擊對本地企業構成威脅,尤其科技業及金融機構廣泛採用AI工具。行政院資通安全處應加強監管,推動AI資安指南。企業可參考Bargury建議,建立AI專屬安全程序,包括定期紅隊測試、權限最小化及異常偵測。供應商如微軟及Google雖積極回應,但需與社群合作尋找緩解方案。
隨著AI技術加速融入企業,平衡創新與安全的挑戰日益嚴峻。Bargury樂觀表示:「我看到供應商在努力,與社群合作。」但他提醒,若組織仍視AI資安為「他人責任」,風險將持續放大。黑帽大會此議題引發熱議,預期將推動全球AI防禦標準化。台灣企業應及早行動,避免成為下一個受害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