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路安全公司Cloudflare近日自動緩解數百起分散式阻斷服務(DDoS)攻擊,其中一場峰值達11.5太位元每秒(Tbps)的超大規模攻擊,相當於不到一分鐘內連續播放9,350部全長高清電影或7,480小時高畫質影片。公司表示,此攻擊僅持續35秒,為UDP洪水攻擊,源自多個IoT裝置及雲端提供商組合,包括Google Cloud但非主要來源。資安專家警告,DDoS攻擊規模持續攀升,台灣企業需強化防護,防範網路中斷風險。
Cloudflare在9月2日的X(前Twitter)貼文中宣布:「我們的防禦系統加班加點。過去數週,我們自主阻擋數百起超體積DDoS攻擊,最大峰值達5.1十億封包每秒(Bpps)及11.5 Tbps。」這場11.5 Tbps攻擊為體積型攻擊,旨在以海量資料淹沒伺服器或網路,導致系統減速或完全關閉。Akamai研究顯示,此類攻擊佔DDoS總數約75%。Cloudflare雖未透露更多細節,但預計將發布完整報告。
攻擊持續僅35秒,但其爆發力驚人。Cloudflare研究員Omer Yoachimik在先前報告中比喻類似規模攻擊:「37.4太位元組資料在45秒內湧入,相當於洪水般傾瀉逾9,350部高清電影,或連續觀看7,480小時高畫質影片—近一年不間斷追劇—或每天拍攝12.5百萬張高解析照片,足足4,000年儲存空間,但僅45秒內發生。」這類攻擊難以辨別合法請求與惡意流量,考驗防禦系統的即時應變能力。Cloudflare的全球分散式網路及自動化機制成功吸收攻擊,無服務中斷。
此事件延續DDoS攻擊峰值上升趨勢。6月,Cloudflare報告緩解史上最大攻擊7.3 Tbps,持續45秒,傳輸37.4太位元組資料,發生於其季度DDoS威脅報告發布後不久。當時攻擊達6.5 Tbps及4.8 Bpps,Yoachimik形容為「不可能任務」,防禦者面臨難以應對的猛烈衝擊。僅數月內,攻擊者升級手法,11.5 Tbps創下新紀錄,較先前高12%。BleepingComputer報導,此攻擊源自多個IoT及雲端提供商,Google Cloud僅為一源頭,非主流。 SecurityWeek指出,Cloudflare在2025上半年已緩解27.8百萬起DDoS攻擊,超越2024全年21.3百萬起。
RETN產品經理William Manzione告訴Dark Reading:「11.5 Tbps洪水聽來戲劇化,但僅35秒持續顯示,規模並非唯一指標。真正需關注的是結合體積、持久性或複雜度的攻擊—多向量戰役悄然擁塞連結、觸發重路由,惡化真實用戶體驗。」他強調,DDoS防禦不應僅測量丟棄封包,而應以用戶體驗為準:「網站是否上線?API是否回應?業務是否持續?真正韌性讓客戶渾然不覺攻擊發生—需端到端規劃,結合容量與智慧,而非純粹頻寬。」Manzione表示,RETN已將清洗容量擴大逾5,000%,應對多太位元洪水。
DDoS攻擊激增背後,IoT裝置及雲端基礎設施擴張是主因。攻擊者利用botnet或反射放大技術,從數萬感染裝置發動洪水。Cloudflare 2025 Q2 DDoS威脅報告顯示,6月為最忙碌月份,佔總活動近38%,包括針對東歐新聞媒體的攻擊,疑因LGBTQ驕傲月報導。Q2內,Cloudflare緩解7.3百萬起攻擊,較Q1下降但仍較2024 Q2高44%。超體積攻擊逾6,500起,每日平均71起。 Q1報告更顯示,攻擊年比增358%,達20.5百萬起。
台灣資安專家分析,此類攻擊對本土影響重大。台灣作為亞太網路樞紐,電信、金融及政府單位易成目標。行政院國家資通安全會報表示,將監測DDoS趨勢,呼籲企業採用雲端防護服務。趨勢科技台灣區總經理洪偉淦受訪時指出:「DDoS規模從2024年的3.8 Tbps升至11.5 Tbps,攻擊者利用雲端無限頻寬及IoT弱點。台灣企業應部署自動化緩解系統,如Cloudflare Magic Transit,結合流量分析及分散式架構。」他建議,啟用速率限制、IP過濾,並定期模擬攻擊測試。洪偉淦強調,攻擊雖短暫,但足以造成業務癱瘓,金融業更需防範勒索DDoS。
Cloudflare的成功防禦凸顯自動化重要性。公司利用即時簽名匹配及核心功能,在線速丟棄封包。Google發言人回應:「防禦此類攻擊為持續優先,我們部署強大DDoS偵測及緩解能力。」The Hacker News報導,Cloudflare上半年攻擊已超2024全年,預期Q3報告將詳述細節。
此事件與近期資安趨勢呼應,如ASP.NET JSON檔洩露Azure AD憑證、逾千開發者遭AI輔助供應鏈攻擊,顯示威脅多樣化。台灣政府可借鏡,強化國家資安中心監控,推動企業採用零信任模型。用戶防範之道包括:選擇具自動緩解的CDN服務、監控異常流量、備援多雲架構。隨著5G及IoT普及,DDoS將更頻繁,平衡效能與安全成產業挑戰。Cloudflare事件提醒,防禦不止於規模,需智慧應變。